2025年AI影片真實挑戰:4步驟克服連貫性難題,遠非頭條所說的取代好萊塢

2025年AI影片真實挑戰:4步驟克服連貫性難題,遠非頭條所說的取代好萊塢

YouTube頻道主Jeff Su在最新影片中直擊AI影片生成的現實面,粉碎了媒體頭條中「AI即將取代好萊塢」的迷思。作為一位專注AI工具實戰的內容創作者,Su透過生動示範和簡單類比,揭示AI影片雖強大卻受限於「連貫性」瓶頸。他強調,目前AI能輕鬆產生逼真片段,但要串聯成完整故事,仍需特定工作流程。這不僅適用於YouTuber或電影製作者,更為2025年AI應用提供實用洞見。

Jeff Su一開頭就駁斥媒體炒作,他表示:「如果你相信頭條,好萊塢電影產業將在幾分鐘內被AI取代。但事實上,我們還遠遠不夠。」

Su使用ChatGPT類比說明AI的強項與弱點:當要求ChatGPT撰寫電視劇開場場景時,它能在數秒內產生包含設定、角色和劇情的腳本;續寫下一場景時,AI能「記住」前情,維持角色、設定和故事的一致性。這突顯AI在文字生成上的連貫優勢。

然而,轉移到影片領域,情況大不同。Su指出,連貫性是AI影片生成的最大障礙。即使使用先進工具如Google的Veo app(Su稱之為Flow),AI也難以維持跨場景的角色外貌、聲音和背景穩定。

示範AI影片的強大與局限

Su親自示範使用Veo app重現達斯維德(Darth Vader)場景:一個僅8秒的片段,維德走向鏡頭,伴隨火花音效和逼真聲音,說出「我是你的母親」。他透露:「只要付費使用Veo app,並輸入特定提示詞,任何人能在5分鐘內生成此片段。」

這證明AI影片模型「極其強大」,能產生高細節、高寫實的內容。但當Su試圖延續場景——讓維德舉起紅色光劍說「準備好挨打吧」——結果慘不忍睹:光劍出現在錯誤手上,維德外貌變樣,聲音不一致,背景完全更換。

Su總結:「影片模型不記得先前生成的細節。即使重複相同提示描述維德,AI仍會產生略有差異的角色,破壞跨場景連貫性。」這是典型「角色不一致」問題,凸顯AI從單場景到多場景的轉型挑戰。

OpenAI Sora 2的進展與侷限

影片錄製後,OpenAI推出Sora 2,針對連貫性問題新增功能。Su補充說明:Sora 2包含「Cameo」功能,使用真實人物或寵物的臉部和聲音錄製,維持跨場景一致;以及「Recut」功能,將前幾秒片段載入下一個提示,確保連續性。

然而,Su強調:「這些功能不取代我即將分享的工作流程。」Cameo僅限真人與寵物,無法廣泛應用於虛構角色;Recut雖有助連續,但仍需生成角色、撰寫提示、修復音頻等步驟。Su預測,Sora 2是進步,但僅為工作流程的一環。

4步驟工作流程:實現角色視覺與聲音連貫

Su分享從零創作兩個小品(skit)的實戰流程,主角為Google Gemini吉祥物,維持跨場景一致。整個過程強調工具次要、工作流程為主。他使用免費或付費工具,證明門檻不高。

步驟1:生成角色靜態影像

首先,使用Google的免費影像生成工具Whisk(基於Imagen 3模型)產生角色。Su輸入提示詞生成Gemini吉祥物影像,設定中關閉「精準參考」以給AI創作自由。結果顯示,首批生成即高品質,若不滿可重跑。

專業提示:若需微調,如「將毛色改為白色漸層橙」,啟用精準參考,Whisk能僅變更指定部分,維持角色一致。Su表示:「這得益於Google的Imagen 3模型,在靜態影像中維持角色連貫極為出色。」所有方法免費,無需贊助。

步驟2:建立起始畫面

在Whisk中,將步驟1的角色影像上傳為「主體」,啟用精準參考,輸入場景提示(如吉祥物與女職員辦公對話)。這確保角色外貌固定。Su生成多批,選取最佳者作為第一個影片的起始畫面。

為證明設定重要性,Su關閉精準參考重試相同提示:結果角色外貌混亂,甚至同一批次不一致。重複流程為第二場景(與男職員互動)生成起始畫面,維持吉祥物一致。

步驟3:生成影片片段

轉至Google Veo app(Su使用付費V3品質模型,免費用戶的V3 Fast同樣適用)。選擇「畫面轉影片」模式,上傳起始畫面,輸入詳細提示(如對話與動作)。設定為橫向、每提示產生4個輸出,提高可用率。

Su示範第一場景:吉祥物回應「找昨天郵件」時顯示廣告。首批中一輸出失敗(動作不符),但其他三個可用,他選最佳者下載。第二場景類似,吉祥物回應播放影片時插入廣告。兩個片段串聯後,視覺連貫,但聲音仍不一致。

提示撰寫訣竿:Su使用自製Gemini Gem(自訂AI助手),上傳起始畫面與Veo介面截圖,輸入劇本,Gemini輸出優化提示。Su提供連結讓觀眾免費試用。

步驟4:統一聲音與後製

使用11 Labs工具處理音頻一致。Su上傳第一片段影片,選擇「怪物聲」(Malvorax)替換吉祥物聲音,生成新音檔。重複第二片段,使用相同聲音。

最後,在Final Cut Pro等編輯軟體中:分離原片不一致音頻,僅替換吉祥物台詞為新聲音,保留真人聲線;添加辦公環境音效。成品兩個小品串聯,吉祥物視覺與聲音完美連貫。

Su補充:此流程可擴展至多角色(Whisk上傳多主體);第三方工具如OpenArt、Hygenura雖方便,但仍需手動修復,且不易上手。

結論:AI影片的未來與實踐建議

Jeff Su總結,AI影片模型已極其強大,但僅為工具,需透過工作流程整合多工具優勢:Whisk生成角色與起始畫面、Gemini優化提示、Veo產生影片、11 Labs統一聲音、最後編輯整合。這不僅解決連貫性,更讓業餘者創作專業級內容。

面對2025年AI進展,Su提醒:別被頭條迷惑,專注學習工具強項與流程,將開啟無限創作可能。你是否準備好嘗試?這不僅是技術革命,更是內容創作者的轉型契機。

參考資料:YouTube影片連結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0-0gFuDwmXI

Read more

如何在 10 個指標看出 OpenAI Agent Kit 能否「扳倒」n8n?一次看懂 2 大代理人平台的勝負關鍵

如何在 10 個指標看出 OpenAI Agent Kit 能否「扳倒」n8n?一次看懂 2 大代理人平台的勝負關鍵

在最新的比較實測中,AI 自動化創作者 Nate Herk(Nate Herk | AI Automation)直言:「In short, my answer is no.」──他認為 OpenAI 在 2025-10-06 推出的 Agent Kit 並不會直接取代已存在多年的開源自動化平台 n8n(初版 2019-10-08)。本文將重組 Nate 的實測內容,逐項分析兩者在使用者門檻、觸發器、工具整合、模型支援、前端嵌入(UI)與部署控制等關鍵面向,並呈現評分數據與原文引言,供想選用或評估平台的讀者做出判斷。 * Agent Kit(OpenAI Agent Builder)發布日:2025-10-06。設計定位:以「快速、視覺化、

By andy

# N8N 還是 Claude Code?選錯一個,你會在維護時哭出來——實戰經驗談

前陣子有位網友問我一個問題,我當時停頓了一下,因為我意識到這個問題問得很好。他問:「到底什麼時候該用 N8N,什麼時候該用 Claude Code?」 我一開始想給出一個簡單的答案,但後來發現——其實沒有簡單答案。真正的分水嶺,不在工具本身,而在於你後來會怎麼活著跟這個東西相處。 ▋ 關鍵不是技術,是你的記憶 想像一下這個場景:你今天花了整個下午設計一個自動化流程。邏輯很複雜,涉及多個 API 串接、條件判斷、資料轉換。當時你腦子很清楚,一切都有道理。然後一周後,你的主管說:「欸,那個流程能不能改一下?」 你打開檔案。看著自己寫的程式碼或配置。三秒鐘後,你的腦子一片空白。 「我當時為什麼要這樣設定?」 這時候,如果你用的是 N8N,你會慶幸自己的決定。因為整個流程就像樂高積木一樣擺在你面前,一眼就能看懂每一步在幹什麼。「啊,這裡是連接 Google Sheets,那裡是做資料過濾,這邊是呼叫 AI API。

By andy

# 我用 Gemini API 破解了 YouTube 影片秒找關鍵畫面的問題——花了一年才想通的事

在我開始用 Gemini 的 API 之前,我其實在這個問題上卡了很久。你知道那種感覺嗎?就是你明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,但市面上的工具就是不給你。 ▋ 那些沒辦法的時代 最一開始,我想做的事很簡單——從 YouTube 影片裡自動找出特定的畫面。聽起來沒什麼,但當你開始想要把它實際執行出來的時候,馬上就撞牆了。OpenAI 的模型?它們根本不讓你直接處理影片內容。Anthropic 的 Claude?同樣的問題,他們也會限制你對影片的存取權限。就像被隔著一層玻璃,明明看得到東西卻摸不著。 我試過各種繞路。有段時間我想用影片截圖搭配 OCR 去識別,但那效率慘到不行。也想過自己寫爬蟲去抓影片的文字敘述檔,但 YouTube 上大多影片根本沒有,或者敘述檔品質爛到不能用。那段時間我真的很挫折,感覺就像在黑暗裡摸索,不知道哪條路才是出口。 大概花了快要一年的時間,我一直在想同一個問題,嘗試不同的方法,然後一次又一次地失敗。有時候是技術層面的問題,有時候是成本太高根本行不通。那種反覆的無力感,現在回想起來還是有點難受。 ▋ Gemini

By andy

我正在做一個瘋狂的實驗:讓AI掌控我80%的線上形象,看看會發生什麼

老實跟你說,你現在看到的我—聲音、影像、文字—大部分都不是我本人。 這聽起來很詭異,我知道。但這正是重點。 我不是隨便玩玩,也不是為了作秀。我是在親身經歷一個別人都在談論、但很少有人真正去試驗的東西:如果AI能掌控你超過80%的線上生產力,會發生什麼事? ▋ 大多數人的想法都停在20% 現在很多人用AI的方式是這樣的:拿它來寫個開場、潤色個段落、幫忙生成幾張圖。AI扮演的是助手角色,人類才是主導者,還是靠人力來賺錢、維持信譽。這樣當然安全,也很聰明。 但我想知道的是另一個問題。 如果我不是偷偷用AI,而是讓它在前台直接面對你,掌控我80%以上的聲音、文字、影像表現,會怎樣?會崩潰嗎?會被識破嗎?人們會察覺不出來嗎?還是說,這樣的模式本身就會帶來一些我根本預料不到的怪事? 我沒看過有人真的這樣做過,所以我決定自己試試。 ▋ 為什麼我要這樣折騰自己 你可能會問:「為什麼?這不是自找麻煩嗎?」 確實是。但這就像任何真實的實驗一樣,你不下水,你根本不知道水溫。

By and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