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 編程的重大轉折:從 Vibe Coding 到 Context Engineering

AI 編程的重大轉折!前 Tesla AI 總監 Andre Karpathy 創造的「Vibe Coding」時代正式宣告結束。在這場關於 Context Engineering 的深度解析中,技術專家揭露了為什麼 76.4% 的開發者對 AI 生成的程式碼缺乏信心,以及如何通過全新的方法論徹底改變這個現狀。

Vibe Coding 的興衰

Andre Karpathy 在今年初創造了「Vibe Coding」這個詞彙,形容那種 100% 依賴 AI 編程助手、幾乎不需要輸入和驗證就能建立應用程式的方式。講者指出:「這個概念完全爆紅了。我們都陷入這個陷阱,因為即時程式碼生成帶來的多巴胺快感,也因為 Vibe Coding 對於週末專案和原型開發確實很棒。」

然而,問題很快浮現。你依靠直覺和重複嘗試,直到程式碼看起來能運作 - 至少在你試圖將其產品化和擴展之前是這樣。

根據 Codeto 的《AI 程式碼品質現狀》調查,關鍵數據令人震驚:「在底部的紫色象限中,76.4% 的真實開發者對在沒有人工審查的情況下部署 AI 程式碼缺乏信心,而且他們遇到大量的幻覺問題。」

Context Engineering 的崛起

講者引用了一句關鍵洞察:「直覺無法擴展,但結構可以。」這正是 AI 編程助手當前最大的問題 - 它們經常缺少或完全沒有必要的上下文來完成任務。

Andre Karpathy 對 Context Engineering 的定義特別精闢:「這是提供所有上下文的藝術,讓任務對 LLM 來說是可能解決的。」這代表著一個範式轉移 - 我們的指令、規則、文檔等上下文,應該被視為需要精心架構的工程資源,就像軟體中的其他一切一樣。

Toby(Shopify CEO)進一步解釋了 Context Engineering 與 Prompt Engineering 的區別:

  • Prompt Engineering:調整措辭,以特定方式表達以獲得單一好答案
  • Context Engineering:提供所有相關事實、規則、文檔、計劃、工具,讓 LLM 擁有完整的上下文生態系統

實戰案例:30 分鐘建立 AI 代理

影片展示了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實際案例。使用 Claude Code 和 Context Engineering 方法,講者展示了如何:

  1. 建立基礎設施:創建 claude.md 文件定義全局規則
  2. 生成 PRP(產品需求提示):讓 AI 花費 30+ 分鐘進行深度研究和規劃
  3. 自動執行:通過簡單的 slash command 啟動整個實施流程

結果令人震撼:「在超過 30 分鐘後,Claude Code 已經端到端地完成並測試了我們的代理。這就是使用 Claude Code 和 Context Engineering 進行代理編程的力量。」

講者提到的 token 使用量截圖顯示了這個過程的複雜度,但通過 Claude 的 Max 計劃,「我不需要為它為我做的所有這些工作支付額外費用。這真是太美妙了。」

關鍵要點

LangChain 的文章《Context Engineering 的崛起》中提到:「LLM 應用正在從單一提示演變為更複雜的動態代理系統。因此,Context Engineering 正在成為 AI 工程師可以培養的最重要技能。」

這不僅僅是理論。影片中展示的模板和方法已經開源,任何人都可以在 10 分鐘內開始使用並提升他們的 AI 編程能力。正如 Abraham Lincoln 的名言:「如果給我六小時砍樹,我會用前四小時磨斧頭。」這正是 Context Engineering 的精髓 - 前期投資於創建上下文,將在後期獲得無限更好的結果。

參考資料來源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Egeuql3Lrzg

Read more

從零到2.5億下載量:這個大學生憑一招「模仿策略」打造AI應用帝國

一個在臥室裡抽大麻玩《英雄聯盟》的加拿大大學生,如何在7個月內打造出全球下載量破億的AI應用?Ben的故事顛覆了所有關於創業的刻板印象。從Wombo到Dream,他憑藉一套簡單卻威力驚人的「模仿策略」,不僅獲得了Nvidia的投資,更證明了在AI時代,最成功的創業者往往是那些最會「抄作業」的人。 - #從遊戲中悟出的致勝法則 Ben的成功秘訣源自一個意外的靈感來源:《英雄聯盟》。「我是個打野位的玩家,大概在白金到黃金等級,屬於前30%的玩家。為了提升技術,我開始觀看比我厲害的玩家直播,然後模仿他們的打法,再加上自己的創意。」 這套「模仿加創新」的策略,後來成為他在商業世界無往不利的核心武器。Ben堅信一個簡單的道理:「如果某個東西有效,你可以複製它並加上自己的特色,它很可能會繼續有效。」 - #捕捉趨勢的敏銳嗅覺 2020年夏天,Ben敏銳地捕捉到了兩個關鍵信號。第一個是Reface應用,這款換臉應用登上App Store第一名,並獲得A16z領投的550萬美元融資。「我完全理解這個應用的運作方式,知道他們使用什麼模型,設計也非常簡單直觀。」 第二個

By andy

6個AI技能讓你立即獲得工作優勢

在這個充滿變化的職場環境中,掌握實用的AI技能不僅能讓你脫穎而出,更能最大化你的專業成長潛力。關鍵在於理解AI不是要取代你,而是要成為你能力的放大器。 - - #AI工具的三大類型架構 在深入技能學習之前,我們需要了解工作中會遇到的三種AI類型: 獨立AI聊天機器人:如ChatGPT、Gemini、Claude、Grok等,適合處理大多數一般工作任務,只需開啟應用程式即可透過對話完成各種任務。 整合AI功能:內建在你已使用的工作應用程式中,例如Gmail中的Gemini或Microsoft Office中的Co-pilot,讓你在熟悉的工作環境中直接使用AI。 專業AI解決方案:針對特定任務設計的客製化工具,如Grammarly用於寫作優化、Descript用於影片編輯等。 理解這些AI類型後,你就能策略性地運用以下六大關鍵技能。 - - #AI提示工程:清晰溝通的藝術 AI提示工程聽起來很技術性,但本質上就是如何與AI有效溝通。想像你在指導一位新實習生,你會如何確保他理解你的需求? 兩大核心原則:清晰思考與清晰溝通 市面上雖

By andy

新創付費廣告獲客策略

許多創業者都會犯同一個致命錯誤:先花費大量時間開發產品,再來思考如何獲取客戶。營銷專家Cody Schneider在最新分享中顛覆了這個觀念,他認為應該先驗證市場需求,確認能夠獲得付費客戶,再開始產品開發。這位曾幫助無數新創公司成功獲客的專家,毫無保留地分享了完整的付費廣告策略。 - #顛覆傳統的新創思維 Schneider強調一個核心觀念:「商業的本質就是擁有人們想買的東西,並能夠賣給他們。」他建議創業者在開發任何產品之前,都應該先研究關鍵字搜尋量,確認市場需求。 他以YouTube頻道郵件提取工具為例說明。這個工具每月搜尋量只有100-300次,看似微不足道,但Schneider指出:「我有好幾個每月搜尋量只有100的應用程式,靠它們我付了10年的房租。」 關鍵在於商業模式:如果你有100個客戶,每月付費49美元,那就是每月4,900美元的收入。這種工具型產品的利潤率高達95%,幾乎不需要客服支援。 - #Google廣告策略全解析 Schneider詳細說明了Google廣告的設置策略。他建議從點擊量開始測試,而非直接追求轉換:「我首先想了解的

By andy

這款免費AI工具可能徹底取代Photoshop!神秘Nano Banana震撼登場

一款名為「Nano Banana」的革命性AI圖片編輯工具正在科技圈掀起巨大轟動,這個神秘工具的編輯能力甚至超越了GPT-4o,被譽為可能完全取代Photoshop的劃時代產品。更令人驚喜的是,目前你可以透過特殊方式免費體驗這款工具的強大功能。 - #神秘身份與驚人能力 Nano Banana目前仍處於秘密開發階段,甚至沒有任何公司正式承認這是他們的產品。雖然傳聞指向Google,但官方尚未證實。這款工具的核心能力令人震撼:只需給它一張圖片,告訴它你想要的改變,它就能精確執行,而且效果驚人地自然。 從實際測試案例可以看出,Nano Banana具備了前所未有的圖像理解能力。它能夠在編輯過程中完美保持人物的面部特徵、服裝風格,甚至是環境的一致性。這種技術突破代表著AI圖像編輯進入了全新的階段。 - #技術突破展示令人驚嘆 在多個實際案例中,Nano Banana展現出了超乎想像的編輯精度。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是將三名女性從室內場景轉移到撞球桌旁,不僅成功完成了場景轉換,還保持了人物的面部特徵、服裝細節,甚至連環境光線都處理得相當自然。 更令人驚嘆的是

By and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