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atGPT每週更新1.1次!這位專家揭露2025年正確使用方法,讓你效率提升10倍

2025年才過了一半,ChatGPT已經推出超過30個更新!面對推理模型、網路搜尋、深度研究、Canvas等眼花撩亂的新功能,大多數使用者都陷入選擇困難。這支爆紅影片的創作者用實際案例,清楚示範什麼時候該用什麼功能,讓複雜的AI工具變得簡單易懂。

選對模型是成功的第一步

影片中最重要的觀念顛覆了許多人的想法:不要根據任務類型選模型,而要根據任務複雜度來選。

創作者舉了幾個生動的例子。查詢「哪些水果纖維最多」這種簡單問題,用聊天模型(GPT系列)就足夠,答案差個一兩克也無所謂。但如果要求「設計一份含15克纖維和20克蛋白質的素食早餐」,就需要推理模型(O系列)來仔細思考各種食材組合。

他特別強調:「推理模型就像挑選伴侶,要選名字最乾淨的那個,不要選後面有一堆額外編號的。」這個比喻雖然有趣,但點出了重要原則:選擇最新、最簡潔的模型版本。

有趣的是,寫電子郵件這個看似日常的任務,也要看情況選模型。如果只是把要點轉成正式信件,聊天模型綽綽有餘。但如果是處理20封郵件的客訴災難,需要寫出既不失禮又能解決問題的回覆,那就要上傳整個郵件串,請推理模型幫你寫出「外交辭令」。

提示詞技巧大公開

關於如何給推理模型下指令,影片分享了三個反直覺的技巧:

第一,使用分隔符號來區分資訊。比如把指令放在「任務」區塊下,把要分析的內容放在「文件」區塊下。這能幫助AI清楚區分你要它做什麼,以及要對什麼內容進行操作。

第二,千萬不要加上「請一步步思考」這句話!這對聊天模型有用,但對推理模型反而有害,因為它們本來就會自動逐步思考。

第三,範例是可選的。推理模型在零範例(zero-shot)的情況下表現就很好,只有在結果不對時才需要加範例。

網路搜尋功能的正確打開方式

很多人把ChatGPT的網路搜尋當成Google用,這是最大的誤區。創作者給出了清楚的使用原則:

單一事實查詢還是用Google比較快。比如查「NVDA股價」,開新分頁Google一下就有答案。

但如果你需要的是「事實加解釋」,ChatGPT搜尋就能發揮優勢。例如問「Nvidia最新財報在什麼時候?股價是漲是跌?原因為何?」不僅能得到互動式圖表,還有完整的背景分析。

更進階的用法是要求特定格式的輸出。比如「過去5年全球疫苗接種率,以表格呈現」,ChatGPT會整理出清楚的表格,還能回答後續問題,像是「為什麼每年有多個欄位而不是只有一個數字?」

深度研究功能威力驚人

影片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功能是深度研究(Deep Research)。這個功能會花10到20分鐘,自動瀏覽數十甚至上百個網頁,產生詳細的研究報告。

創作者舉了兩個實用案例。第一個是分析晶片公司:「根據最新財報,分析比較Nvidia、AMD、Intel的AI晶片發展藍圖」。以前需要手動開幾十個分頁查看各公司財報,現在AI會自動完成這些工作。

第二個是個人理財案例:「分析美國前五大高利率儲蓄帳戶,包含隱藏費用,並為每月存1000美元的人做預測」。這種需要比較多家銀行資訊的任務,深度研究能省下大量時間。

更強大的是,深度研究可以連接私人資料來源如Google Drive,在商業環境中能產生「比較我們公司Q4表現與競爭對手,引用內部數據和外部產業報告」這類報告。

Canvas功能讓編輯變簡單

Canvas功能的使用時機很明確:當你知道需要多次編輯ChatGPT的回應時就該開啟。

影片中的績效評估範例特別實用。先上傳公司的評分標準,讓ChatGPT產生初步大綱。接著在Canvas視窗中刪除不必要的部分、加入具體成就、適度美化數字(影片作者稱之為「不成文的企業潛規則」)。

Canvas的強大之處在於可以針對特定段落要求修改,還有版本控制功能,能在不同版本間切換。最後可以下載markdown格式,上傳到Google Drive就能得到格式完美的文件。

實用指令快速上手

影片最後分享了三個最愛用的指令:

使用「elaborate」來增加細節,例如「elaborate on these three bullet points」(詳細說明這三個要點)。

使用「critique」來及早發現問題,例如「I'm arguing for more headcount based on this data. Critique my approach」(我根據這些數據爭取更多人力,請批評我的做法)。

使用「rewrite」來改善內容,例如「rewrite the second paragraph using a friendly tone」(用友善的語氣重寫第二段)。

這支影片最有價值的地方,是用大量實例說明了一個核心概念:根據任務複雜度而非類型來選擇ChatGPT功能。掌握這個原則,加上正確的使用技巧,就能真正發揮AI的威力,而不是只會問它簡單問題。

參考資料來源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p3840QxlYzc

Read more

如何在傳統產業用 AI 勝出:3 條商業化路徑與你必須追蹤的 5 個指標

如何在傳統產業用 AI 勝出:3 條商業化路徑與你必須追蹤的 5 個指標

在 Y Combinator 的 Office Hours 中,資深創投導師針對創業者在把 AI 帶入傳統產業時最核心的兩個問題下了最直接的分析:你賣給誰?你如何獲得他們的注意?本篇深度分析整理該場談話的實務建議、具體數據與多個真實案例(包括從創業公司如何選擇路徑、如何量化自動化進程、到市場切入與招募時機),提供希望在 legacy industry 用 AI 商業化的創辦人一套可操作的決策框架。 講者歸納了三種常見路徑,並分析各自優劣: 1) 做 AI 軟體賣給業內人士(最常見) - 作法:找出「對會計師最有價值,且能在頭幾個月內實作」的子任務,做一個專精的產品並銷售給會計事務所。 - 優點:專注單一高價值功能,早期可驗證獲利模型。 - 條件:所做功能必須對客戶「夠值」,才會購買。 2) 創立自家全功能事務所(full-stack) -

By andy
如何在45分鐘內做出能抓住注意力的爆款短片?Roberto Nixon 的完整流程與工作室成本揭密

如何在45分鐘內做出能抓住注意力的爆款短片?Roberto Nixon 的完整流程與工作室成本揭密

在這集令人起雞皮疙瘩的節目中,短片創作者 Roberto Nixon 首度完整揭露他的製作流程:從靈感、逐字稿、錄製到後製暨發布的每一道細節。他是網路上少數能穩定拿到「數百萬追蹤、數以億計觀看」的短形式創作者之一,此次示範不只分享工具與技術,更揭示速度與節奏如何成為他製作「高點閱、易擴散」內容的核心競爭力。本文依循訪談內容重組,並補充必要背景說明,呈現可實作、可複製的完整操作指南與關鍵數據。 Roberto 明確指出:「短形式影片是互聯網的 bread and butter,是所有注意力的 top of funnel。」他認為短片的價值不只是資訊傳遞,而是「以極高速度捕捉注意力,並把觀眾導向更深的學習或行動」。他在訪談中強調三個製作目標的順序與重要性: - 「Capture attention」:前2秒的視覺與口語鉤子至關重要。 - 「Maintain attention」:以衝突—解決的段落設計持續牽引觀看。 - 「Reward attention」:提供實用、獨到的洞見以促成互動(

By andy

從焦慮到信任:一個月的授權噩夢,到一晚上用 Claude Code 搞定 API 串接的領悟

▋ 當初那個月,我幾乎快瘋了 說起來有點丟臉,但我得老實講——最開始串接 Facebook 和 Instagram 的發文功能時,我花了整整一個月。一個月啊,你聽起來可能覺得正常,但那一個月裡我經歷的心理狀態真的不太妙。 OAuth 授權流程、API 金鑰管理、權限設置、各種稀奇古怪的 Error Code……我每天都在官方文件和 Stack Overflow 之間切換,反覆測試、碰壁、修改參數、再碰壁。有幾次我真的坐在電腦前,盯著同一個 401 錯誤整整兩小時,想不出問題在哪裡。那種感覺很難形容,就是心裡知道「應該就快了」,但就是過不去那道檻。 問題是,不管我做再多功課,這個授權系統就像一個只會說 No 的門神,你得反覆調整每個參數,直到它願意放你進去。期間我甚至懷疑過自己是不是不適合做技術工作。 ▋ Performance API 串接時的震撼 然後這禮拜,

By andy
如何用 Sora 2 + n8n AI 代理,把影片成本降6倍、產量放大10倍?完整新手實作解析

如何用 Sora 2 + n8n AI 代理,把影片成本降6倍、產量放大10倍?完整新手實作解析

導言:Sora 2正席捲網路,能把文字、圖片、名人臉孔直接變成可上線的短影片。Nate Herk 在教學影片中示範如何把 Sora 2 與自動化工具 n8n(他稱為 NADN)串接,聲稱可以「取得10倍產出、更高品質、無浮水印,且透過 Key.ai 使用 Sora 2 比 OpenAI 直接呼叫便宜6倍」。本文將從連線設定、範例工作流程、提示工程到錯誤處理逐步解析,並以數據與引言突顯關鍵步驟,幫助你把這套系統從 Proof‑of‑Concept 做到可量產化。 * 關鍵數據:Key.ai 對 Sora 2 的收費為 1.5 美分/秒($0.

By and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