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焦慮到信任:一個月的授權噩夢,到一晚上用 Claude Code 搞定 API 串接的領悟
▋ 當初那個月,我幾乎快瘋了
說起來有點丟臉,但我得老實講——最開始串接 Facebook 和 Instagram 的發文功能時,我花了整整一個月。一個月啊,你聽起來可能覺得正常,但那一個月裡我經歷的心理狀態真的不太妙。
OAuth 授權流程、API 金鑰管理、權限設置、各種稀奇古怪的 Error Code……我每天都在官方文件和 Stack Overflow 之間切換,反覆測試、碰壁、修改參數、再碰壁。有幾次我真的坐在電腦前,盯著同一個 401 錯誤整整兩小時,想不出問題在哪裡。那種感覺很難形容,就是心裡知道「應該就快了」,但就是過不去那道檻。
問題是,不管我做再多功課,這個授權系統就像一個只會說 No 的門神,你得反覆調整每個參數,直到它願意放你進去。期間我甚至懷疑過自己是不是不適合做技術工作。
▋ Performance API 串接時的震撼
然後這禮拜,我要串接 Meta 的 Performance API——順帶一提,這是用來追蹤廣告成效的工具。我以為這次又要花個兩週才能搞定。結果呢?我開啟 Claude Code,把需求和現有的 API 文件丟給它,然後去喝了杯咖啡。
一個晚上。真的只花一個晚上。
Claude 根據文件自動理解了整個流程邏輯,甚至在一些我沒明確說明的地方,它自己「腦補」出了最合理的實作方式。更扯的是,它把發文 API 串接時累積的經驗自動套用過來,整個流程非常順暢。我只需要跑一遍測試、調整兩三個小細節,就完成了。
那一刻我坐在辦公室,有點懵。同樣的任務性質,同樣複雜程度的文件閱讀和邏輯推導,為什麼當初要一個月,現在只要一晚上?
▋ 那些我曾經的擔心
講實話,我一開始對用 Claude Code 這類工具生成的程式碼還是有疑慮的。我最擔心的是系統維護——如果有 Bug 我能 debug 嗎?如果 API 更新了我能快速修改嗎?我怕 AI 生成的東西是黑盒子,看不懂邏輯。
但實際使用下來,我發現我的擔心有點多餘。Claude 的程式碼註解很清楚,邏輯層次分明,我能很快理解每一段在幹嘛。而且因為有完整的錯誤處理和日誌系統,當真的出問題時,追蹤 Bug 反而變得更容易了。
最重要的是,當我需要修改某些邏輯時,我不用從零開始。我直接把現有的代碼和修改需求給 Claude,它理解上下文的速度比我重新整理思路還快。有時候它甚至會主動指出潛在的問題,像「這邊如果 API 回應延遲可能會有時序問題,要不要加個 retry 機制」之類的。
▋ 真正的領悟:其實都是「起頭難」
現在回頭想,那一個月的痛苦和一晚上的順暢,差別根本不在複雜度,而在於「已知」和「未知」。
當初我是完全陌生的狀態。我得從零開始理解 OAuth 是什麼、Flow 怎麼走、權限怎麼配、錯誤訊息代表什麼。每個環節都需要親身經歷一遍失敗,才能逐漸構建知識框架。那是必要的過程,但確實很慢。
但到了 Performance API,我已經有了前一個月累積的經驗。我理解了 Meta API 的思維邏輯、知道常見的坑在哪裡、也有了可以參考的程式碼架構。Claude 做的,其實就是在已知的框架下,快速套用新的需求。它不是憑空創造,而是在我積累的經驗基礎上加速執行。
所以真正的領悟是:我之前所有的掙扎都不是白費的。那一個月的研究、失敗、調試,不只讓我完成了發文功能,更重要的是它奠定了我能快速判斷、快速決策的能力。現在換個工具或換個 API,我至少知道該從哪裡開始問問題。
▋ 現在的狀態
我現在還是會自己寫代碼,但更多時候是在用 Claude Code 和我一起協作。它負責快速原型和那些重複性高的部分,我負責理解邏輯、做決策、處理超出預期的狀況。這種分工方式效率高多了。
而且有趣的是,當我真的遇到問題時,因為整個脈絡我都參與過,所以 debug 起來其實比自己寫出來的代碼還快——因為我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寫,所以能迅速定位問題。
不過我還是會保持一個習慣:每次完成功能後,我都會花時間徹底讀一遍生成的代碼。不是不信任,而是真的想理解。因為我深知,在你理解之前,再智能的工具也只是工具。
▋ 給同樣在摸索技術的朋友
如果你現在也在某個領域卡住,花了很多時間卻進展緩慢,我想說的是——這可能不是你不聰明,而是你在累積「已知」的過程中。一旦那道坎過了,後面的速度會快得嚇人。
新工具能幫你加速,但它加速的是「已知」的部分。而第一次的失敗、摸索、甚至是那些看起來浪費的時間,其實都在為後面的飆速奠基。
所以與其焦慮「為什麼別人這麼快」,不如接納「起頭難」是常態,然後認真走過那個難的階段。因為一旦過了,下一次再難的事,可能也就是一晚上的事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