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收百萬美金APP創業密技!矽谷頂尖創業家親授100K月營收手機應用全攻略

有人說現在開發手機APP已經沒機會了,市場太飽和?這位曾擔任Reddit和TikTok顧問的矽谷創業家告訴你:現在正是最好的時機!他親自揭露如何在30天內從零開始,打造月營收10萬美金的手機應用程式。

這不是空談理論,而是來自實戰經驗的完整戰略。講者不僅曾創辦並出售風險投資支持的消費型手機應用,更是多家獨角獸公司的顧問。現在他決定公開這套「醬汁」(sauce),因為他相信世界會因為更多人們喜愛的產品而變得更美好。 - #選對賽道:聚焦日常習慣的力量

成功的關鍵不在於創造全新的需求,而在於服務既有的日常習慣。講者強調,你必須專注於「習慣」這個關鍵詞,因為習慣代表著高頻使用。

以Calai為例,這款拍照計算卡路里的APP之所以成功,是因為人們每天都要吃飯,甚至一天多次。用戶會持續使用,願意付費,因為他們想要「看起來健康、看起來好看」這個結果。

真正的機會在於找到狹窄的利基市場,而非進入激烈競爭的大市場。講者建議尋找「有證據顯示付費需求」的細分領域。太多創業者犯了同樣的錯誤:他們找到了需求,但人們並不願意為此付費。 - #市場驗證:三大平台挖掘真實需求 -

Reddit深度挖掘

Reddit是驗證市場需求的金礦。講者建議進入相關的子版塊,按照「最佳」或「熱門」排序,然後觀察人們在討論什麼問題。

如果你要做健康或wellness相關的應用,就要找出10個相關的subreddit,分別按年、月、週排序,記錄人們的痛點、說話方式,這將幫助你驗證想法。 -

TikTok趨勢洞察

TikTok是另一個寶貴的研究平台。搜尋相關關鍵詞後,點擊右上角的三個點,選擇篩選器,按照最多讚數排序。這能讓你看到該領域最受歡迎的內容,判斷是否有足夠的需求支撐你的產品。 -

AI工具加速驗證

講者介紹了他開發的Idea Browser工具,這個AI驅動的平台可以自動爬取Facebook群組和Reddit討論,分析痛點、解決方案、未被滿足的需求,甚至識別付費意願的信號。

用戶可以看到具體的引用,了解人們如何描述問題,甚至發現像「燒掉數千美金」這樣的付費意願表達。這個工具有免費版本,也有付費進階功能。 - #產品設計:60秒價值創造法則

一旦確定了要服務的習慣,接下來是產品設計。用戶的完整體驗流程是:

  1. 在App Store發現應用
  2. 下載並開啟
  3. 60秒內的價值創造(關鍵!)
  4. 註冊帳號
  5. 制定成功計畫
  6. 每日打卡
  7. 連續紀錄和進度追蹤

講者特別強調「價值優先」的重要性。最成功的應用都在60秒內讓用戶感受到價值,最好是在30分鐘、2小時內就能獲得第一次成功體驗。如果超過22小時、18小時甚至40小時,你可能就失去這個用戶了。 - #定價策略:從7美金到40美金的階梯設計

成功的定價模式通常包括:

  • 7-14天免費試用(7天效果更好)
  • 月費7-15美金(最高可達40美金)
  • 首次習慣成功後的付費牆
  • 年費49美金的錨定價格
  • 專業版每月5-10美金的進階功能
  • 講者提醒,不要在MVP階段就考慮團隊方案,那是月營收達到100K之後才需要思考的事情。 - #用戶成長:從陌生人到推廣者的轉換

    用戶的成長路徑是:

    1. 下載應用
    2. 完成引導
    3. 24小時內首次成功(關鍵指標)
    4. 7天內3次使用,建立習慣
    5. 持續使用者vs.閒置用戶分流

    對於閒置用戶,需要通過「觸發和提醒」重新激活。重點是站在用戶角度思考價值,而不是從公司需求出發。即使用戶3天沒活動,也要發送有價值的提醒。

    對於活躍的連續使用者,這些人會成為你的超級用戶和推廣者。要特別針對這群人設計分享和推薦機制。 - #獲客策略:有機+自有+付費的組合拳 -

    有機流量

    • TikTok頁面(有時是多個)
    • Instagram配合ManyChat整合
    • SEO和內容營銷
    • X平台(Twitter)推廣
    • 導流到等待名單或電子報
    • -

      付費推廣

      • ASA(Apple Search Ads)
      • Facebook和Instagram廣告
      • 創意素材(數十甚至數百個)
      • Clipping(但講者認為97%是浪費錢)
      • 講者特別提到Clipping的問題:雖然理論上百萬觀看數聽起來很棒,但實際轉換率往往很低,大部分觀看都無法轉化為真實用戶。 -

        自有渠道

        • 應用內分享提示
        • 推薦計畫(如「推薦3人獲得1個月專業版」)
        • 聯盟營銷(15-40%分潤)
        • - #核心指標:北極星是週活躍付費用戶

          如果要建立100K月營收的手機應用,你的北極星指標應該是「週活躍付費用戶」(WAPU)。這個指標受四大槓桿影響:

          1. 獲客量:App Store關鍵詞投放、付費ASA創意、IG和創作者預算、有機流量
          2. 激活率:引導速度、付費轉換、定價、時機選擇
          3. 付費轉換:定價策略和支付時機
          4. 週留存:連續記錄和推送通知

          由於軟體業務的邊際成本極低,毛利率通常在80-90%(扣除Apple抽成前)。 - #營收模型:LTV與CAC的黃金比例

          講者建議初期專注有機增長,不要急於投放付費廣告。等你計算出用戶終身價值(LTV)後,再開始付費推廣。

          LTV計算公式:平均每用戶營收 × 留存月數

          最佳的消費型手機應用LTV與CAC(獲客成本)比例應該超過3:1,且回本週期應在3個月內。達到這個標準的應用可以大量投放廣告,因為回本速度很快。 - #四個具體創業點子

          講者分享了四個他認為有潛力的應用想法: -

          1. 狗狗過敏掃描器

          針對有食物敏感性的狗狗主人。拍攝食物成分標籤,AI標示對特定狗狗有害的成分。

          • 核心循環:掃描→保存→反饋→收藏
          • 定價:月費5美金
          • 功能:多寵物支援、獸醫問答、客製化飲食計畫
          • 推廣:獸醫合作、寵物TikTok
          • -

            2. 偏頭痛天氣預警

            針對偏頭痛患者追蹤誘發因子。利用超本地化天氣和氣壓變化,在發作前數小時預警。

            • 功能:每日症狀記錄、個人誘發因子模型
            • 定價:月費7美金
            • 聯盟:冷敷帽、補充劑等偏頭痛產品
            • 推廣:Reddit偏頭痛群組、神經科診所
            • -

              3. 靜默學習計時器

              針對競爭性考試準備學生(MCAT、CFA、律師考試等)。不是通用的番茄鐘,而是模擬圖書館氛圍的共享靜默學習室。

              • 功能:虛擬角色顯示活躍用戶、遊戲化連續記錄、學習時數排行榜、責任夥伴群組
              • 定價:年費29美金
              • 品牌建議:「Locked In」這樣的名字會很有效
              • 推廣:YouTube「與我一起學習」頻道、Discord服務器
              • -

                4. 植物澆水AI教練

                針對都市公寓居住者。拍攝植物照片,應用識別品種並建立澆水和光照計畫。

                • 功能:推送提醒配合天氣、濕度高時跳過澆水
                • 定價:月費3美金
                • 聯盟:土壤、花盆、肥料
                • 推廣:Instagram植物網紅、Etsy植物賣家
                • - #30天從零到營收的可能性

                  講者相信可以在30天內從想法到產生營收:

                  • 前幾天:定義利基市場
                  • 接著:線框圖和原型
                  • 然後:核心循環開發
                  • 最後:遙測、付費牆、引導、ASO、渠道測試、留存優化
                  • 這聽起來很簡單,但實際操作比看起來複雜。關鍵是要像科學家一樣,不斷調整各種槓桿:留存率、流失率、連續記錄百分比、D7和D30留存、營收、ARPU、試用轉付費比例等。 - #機會無限:下一個Calai就是你

                    講者的最終觀點是:雖然人們認為消費型手機應用市場已經飽和,但他不這麼認為。現在消費者對AI應用有強烈興趣,這解鎖了「拍照讓AI分析」等全新行為模式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加上創作者經濟的蓬勃發展,產品分發變得更容易。他預測將會出現數百個類似Calai的成功案例,關鍵是找到正確的名字、品牌定位和市場策略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這是一個非凡的時代,現在就是開始的最佳時機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- #手機應用創業 #AppStore優化 #產品市場契合 #用戶留存 #AI應用 #創業家心得 #月營收十萬 #消費者應用 #習慣養成 #付費轉換

                    參考資料來源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BRUELrChH7k

Read more

如何在 10 個指標看出 OpenAI Agent Kit 能否「扳倒」n8n?一次看懂 2 大代理人平台的勝負關鍵

如何在 10 個指標看出 OpenAI Agent Kit 能否「扳倒」n8n?一次看懂 2 大代理人平台的勝負關鍵

在最新的比較實測中,AI 自動化創作者 Nate Herk(Nate Herk | AI Automation)直言:「In short, my answer is no.」──他認為 OpenAI 在 2025-10-06 推出的 Agent Kit 並不會直接取代已存在多年的開源自動化平台 n8n(初版 2019-10-08)。本文將重組 Nate 的實測內容,逐項分析兩者在使用者門檻、觸發器、工具整合、模型支援、前端嵌入(UI)與部署控制等關鍵面向,並呈現評分數據與原文引言,供想選用或評估平台的讀者做出判斷。 * Agent Kit(OpenAI Agent Builder)發布日:2025-10-06。設計定位:以「快速、視覺化、

By andy

# N8N 還是 Claude Code?選錯一個,你會在維護時哭出來——實戰經驗談

前陣子有位網友問我一個問題,我當時停頓了一下,因為我意識到這個問題問得很好。他問:「到底什麼時候該用 N8N,什麼時候該用 Claude Code?」 我一開始想給出一個簡單的答案,但後來發現——其實沒有簡單答案。真正的分水嶺,不在工具本身,而在於你後來會怎麼活著跟這個東西相處。 ▋ 關鍵不是技術,是你的記憶 想像一下這個場景:你今天花了整個下午設計一個自動化流程。邏輯很複雜,涉及多個 API 串接、條件判斷、資料轉換。當時你腦子很清楚,一切都有道理。然後一周後,你的主管說:「欸,那個流程能不能改一下?」 你打開檔案。看著自己寫的程式碼或配置。三秒鐘後,你的腦子一片空白。 「我當時為什麼要這樣設定?」 這時候,如果你用的是 N8N,你會慶幸自己的決定。因為整個流程就像樂高積木一樣擺在你面前,一眼就能看懂每一步在幹什麼。「啊,這裡是連接 Google Sheets,那裡是做資料過濾,這邊是呼叫 AI API。

By andy

# 我用 Gemini API 破解了 YouTube 影片秒找關鍵畫面的問題——花了一年才想通的事

在我開始用 Gemini 的 API 之前,我其實在這個問題上卡了很久。你知道那種感覺嗎?就是你明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,但市面上的工具就是不給你。 ▋ 那些沒辦法的時代 最一開始,我想做的事很簡單——從 YouTube 影片裡自動找出特定的畫面。聽起來沒什麼,但當你開始想要把它實際執行出來的時候,馬上就撞牆了。OpenAI 的模型?它們根本不讓你直接處理影片內容。Anthropic 的 Claude?同樣的問題,他們也會限制你對影片的存取權限。就像被隔著一層玻璃,明明看得到東西卻摸不著。 我試過各種繞路。有段時間我想用影片截圖搭配 OCR 去識別,但那效率慘到不行。也想過自己寫爬蟲去抓影片的文字敘述檔,但 YouTube 上大多影片根本沒有,或者敘述檔品質爛到不能用。那段時間我真的很挫折,感覺就像在黑暗裡摸索,不知道哪條路才是出口。 大概花了快要一年的時間,我一直在想同一個問題,嘗試不同的方法,然後一次又一次地失敗。有時候是技術層面的問題,有時候是成本太高根本行不通。那種反覆的無力感,現在回想起來還是有點難受。 ▋ Gemini

By andy

我正在做一個瘋狂的實驗:讓AI掌控我80%的線上形象,看看會發生什麼

老實跟你說,你現在看到的我—聲音、影像、文字—大部分都不是我本人。 這聽起來很詭異,我知道。但這正是重點。 我不是隨便玩玩,也不是為了作秀。我是在親身經歷一個別人都在談論、但很少有人真正去試驗的東西:如果AI能掌控你超過80%的線上生產力,會發生什麼事? ▋ 大多數人的想法都停在20% 現在很多人用AI的方式是這樣的:拿它來寫個開場、潤色個段落、幫忙生成幾張圖。AI扮演的是助手角色,人類才是主導者,還是靠人力來賺錢、維持信譽。這樣當然安全,也很聰明。 但我想知道的是另一個問題。 如果我不是偷偷用AI,而是讓它在前台直接面對你,掌控我80%以上的聲音、文字、影像表現,會怎樣?會崩潰嗎?會被識破嗎?人們會察覺不出來嗎?還是說,這樣的模式本身就會帶來一些我根本預料不到的怪事? 我沒看過有人真的這樣做過,所以我決定自己試試。 ▋ 為什麼我要這樣折騰自己 你可能會問:「為什麼?這不是自找麻煩嗎?」 確實是。但這就像任何真實的實驗一樣,你不下水,你根本不知道水溫。

By and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