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在 AI 時代用 10 倍速打造成功新創

如何在 AI 時代用 10 倍速打造成功新創

我要教你 Andrew Ng 每月孵化一家 AI 新創的秘密方法。

這位史丹佛教授、Coursera 創辦人發現,執行速度是預測新創成功的最強指標。而 AI 正在徹底改變速度的定義 - 不是快 50%,而是快 10 倍。

不幸的是,大多數創業者仍在用過時的方法。

最大的錯誤:被技術層的光環迷惑

太多人盯著 OpenAI、Anthropic 這些基礎模型公司,卻忽略了 Andrew Ng 指出的關鍵事實。

原因包括:

  • 媒體過度報導技術層的突破
  • 誤以為必須掌握最尖端的 AI 技術才能創業
  • 害怕大公司會「輕易消滅」小型新創
  • 被「AGI 即將到來」的論述嚇到不敢行動

Andrew Ng 直言:「幾乎按照定義,最大的機會必須在應用層,因為我們需要應用產生更多收入,才能支付基礎設施、雲端和半導體層的費用。」

好消息是:你可以克服這些問題,快速打造成功的 AI 新創。

以下是具體步驟:

步驟 1:用「具體想法」取代「宏大願景」

「具體想法必須詳細到工程師可以直接實作。」這是 Andrew Ng 的第一法則。

舉例來說,不要說「用 AI 改善電子郵件生產力」(太模糊),而要說「建立 Gmail 整合外掛,用正確提示自動過濾和回覆郵件」(具體可執行)。

為什麼這如此關鍵?Andrew Ng 解釋:「當你模糊時,幾乎總是對的。但當你具體時,可能對也可能錯 - 無論如何我們都能快速發現答案。」他的團隊會「堅定追求一個假設,直到數據告訴我們錯了,然後立即轉向追求完全不同的具體想法。」

步驟 2:善用 AI 編碼助手打造「20 個原型」策略

這是大多數人誤解的地方:AI 編碼助手不只是讓你寫程式快一點而已。

Andrew Ng 揭露了驚人數據:「撰寫生產級程式碼時,我們可能快 30-50%。但建立快速原型時,我們輕鬆快了 10 倍,甚至遠超過 10 倍。」原因包括:獨立原型較少需要整合舊系統、可靠性和擴展性要求較低、甚至可以暫時忽略安全性(僅限本機測試)。

他的團隊現在會「系統性地建立 20 個原型來測試什麼有效」。程式碼不再是寶貴資產 -「我們上個月完全重建程式碼庫三次」。

步驟 3:掌握「咖啡店測試法」快速迭代

這是通往成功的最後一哩路:建立快速獲取反饋的系統。

Andrew Ng 分享了他的秘密武器:「學會在咖啡店、酒店大廳等高人流地點,很有禮貌地抓住陌生人,請他們看看你在做什麼。」他發現「咖啡店裡很多人在工作,但很多人其實不想工作,給他們分心的藉口,他們會很樂意幫忙。」

他的團隊使用這個反饋策略階梯:

  1. 專家直覺(最快)
  2. 3 位朋友反饋
  3. 3-10 位陌生人反饋
  4. 100 位測試者
  5. A/B 測試(最慢但最準確)

關鍵洞察:「不要只用 A/B 測試結果選擇產品 A 或 B。要仔細分析數據來磨練直覺,提升用第一種策略(專家直覺)做出高品質決策的能力。」

額外收穫:為什麼「每個人都該學編碼」

Andrew Ng 對近期「別學編碼,AI 會取代一切」的建議感到憤怒:「我認為這是有史以來最糟糕的職業建議。」

他的論點很有力:從打孔卡到鍵盤、從組合語言到高階語言,每次編碼變簡單,學的人都變多而非變少。現在他的 CFO、招聘主管、前台人員都會編碼,「我看到他們所有人在各自的工作上都表現得更好。」

為什麼?「未來最重要的技能之一是能夠告訴電腦你到底要什麼,讓它為你做事。」

最後的啟示

當被問到如何在「任何東西都可能一天內被顛覆」的世界中競爭時,Andrew Ng 的回答出奇簡單:

「我最擔心的第一件事是:你是否在打造用戶真正喜愛的產品?」

他觀察到一個關鍵現象:「此時此刻,機會的數量(可以做但還沒人做的事)似乎遠大於有技能去實現它們的人數。」

這對你意味著什麼?如果你能掌握具體想法、快速原型、即時反饋這三個要素,你就能在 AI 應用層的廣闊白色空間中,以 10 倍速打造下一個成功新創。

別再等待「完美時機」或「革命性技術」。按照 Andrew Ng 的方法,現在就開始快速建造、測試、迭代。

記住他的忠告:「專注於打造人們想要、人們喜愛的產品。然後再解決其他問題。」

參考資料來源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RNJCfif1dPY

Read more

如何在傳統產業用 AI 勝出:3 條商業化路徑與你必須追蹤的 5 個指標

如何在傳統產業用 AI 勝出:3 條商業化路徑與你必須追蹤的 5 個指標

在 Y Combinator 的 Office Hours 中,資深創投導師針對創業者在把 AI 帶入傳統產業時最核心的兩個問題下了最直接的分析:你賣給誰?你如何獲得他們的注意?本篇深度分析整理該場談話的實務建議、具體數據與多個真實案例(包括從創業公司如何選擇路徑、如何量化自動化進程、到市場切入與招募時機),提供希望在 legacy industry 用 AI 商業化的創辦人一套可操作的決策框架。 講者歸納了三種常見路徑,並分析各自優劣: 1) 做 AI 軟體賣給業內人士(最常見) - 作法:找出「對會計師最有價值,且能在頭幾個月內實作」的子任務,做一個專精的產品並銷售給會計事務所。 - 優點:專注單一高價值功能,早期可驗證獲利模型。 - 條件:所做功能必須對客戶「夠值」,才會購買。 2) 創立自家全功能事務所(full-stack) -

By andy
如何在45分鐘內做出能抓住注意力的爆款短片?Roberto Nixon 的完整流程與工作室成本揭密

如何在45分鐘內做出能抓住注意力的爆款短片?Roberto Nixon 的完整流程與工作室成本揭密

在這集令人起雞皮疙瘩的節目中,短片創作者 Roberto Nixon 首度完整揭露他的製作流程:從靈感、逐字稿、錄製到後製暨發布的每一道細節。他是網路上少數能穩定拿到「數百萬追蹤、數以億計觀看」的短形式創作者之一,此次示範不只分享工具與技術,更揭示速度與節奏如何成為他製作「高點閱、易擴散」內容的核心競爭力。本文依循訪談內容重組,並補充必要背景說明,呈現可實作、可複製的完整操作指南與關鍵數據。 Roberto 明確指出:「短形式影片是互聯網的 bread and butter,是所有注意力的 top of funnel。」他認為短片的價值不只是資訊傳遞,而是「以極高速度捕捉注意力,並把觀眾導向更深的學習或行動」。他在訪談中強調三個製作目標的順序與重要性: - 「Capture attention」:前2秒的視覺與口語鉤子至關重要。 - 「Maintain attention」:以衝突—解決的段落設計持續牽引觀看。 - 「Reward attention」:提供實用、獨到的洞見以促成互動(

By andy

從焦慮到信任:一個月的授權噩夢,到一晚上用 Claude Code 搞定 API 串接的領悟

▋ 當初那個月,我幾乎快瘋了 說起來有點丟臉,但我得老實講——最開始串接 Facebook 和 Instagram 的發文功能時,我花了整整一個月。一個月啊,你聽起來可能覺得正常,但那一個月裡我經歷的心理狀態真的不太妙。 OAuth 授權流程、API 金鑰管理、權限設置、各種稀奇古怪的 Error Code……我每天都在官方文件和 Stack Overflow 之間切換,反覆測試、碰壁、修改參數、再碰壁。有幾次我真的坐在電腦前,盯著同一個 401 錯誤整整兩小時,想不出問題在哪裡。那種感覺很難形容,就是心裡知道「應該就快了」,但就是過不去那道檻。 問題是,不管我做再多功課,這個授權系統就像一個只會說 No 的門神,你得反覆調整每個參數,直到它願意放你進去。期間我甚至懷疑過自己是不是不適合做技術工作。 ▋ Performance API 串接時的震撼 然後這禮拜,

By andy
如何用 Sora 2 + n8n AI 代理,把影片成本降6倍、產量放大10倍?完整新手實作解析

如何用 Sora 2 + n8n AI 代理,把影片成本降6倍、產量放大10倍?完整新手實作解析

導言:Sora 2正席捲網路,能把文字、圖片、名人臉孔直接變成可上線的短影片。Nate Herk 在教學影片中示範如何把 Sora 2 與自動化工具 n8n(他稱為 NADN)串接,聲稱可以「取得10倍產出、更高品質、無浮水印,且透過 Key.ai 使用 Sora 2 比 OpenAI 直接呼叫便宜6倍」。本文將從連線設定、範例工作流程、提示工程到錯誤處理逐步解析,並以數據與引言突顯關鍵步驟,幫助你把這套系統從 Proof‑of‑Concept 做到可量產化。 * 關鍵數據:Key.ai 對 Sora 2 的收費為 1.5 美分/秒($0.

By and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