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在 AI 時代用 10 倍速打造成功新創
如何在 AI 時代用 10 倍速打造成功新創
我要教你 Andrew Ng 每月孵化一家 AI 新創的秘密方法。
這位史丹佛教授、Coursera 創辦人發現,執行速度是預測新創成功的最強指標。而 AI 正在徹底改變速度的定義 - 不是快 50%,而是快 10 倍。
不幸的是,大多數創業者仍在用過時的方法。
最大的錯誤:被技術層的光環迷惑
太多人盯著 OpenAI、Anthropic 這些基礎模型公司,卻忽略了 Andrew Ng 指出的關鍵事實。
原因包括:
- 媒體過度報導技術層的突破
- 誤以為必須掌握最尖端的 AI 技術才能創業
- 害怕大公司會「輕易消滅」小型新創
- 被「AGI 即將到來」的論述嚇到不敢行動
Andrew Ng 直言:「幾乎按照定義,最大的機會必須在應用層,因為我們需要應用產生更多收入,才能支付基礎設施、雲端和半導體層的費用。」
好消息是:你可以克服這些問題,快速打造成功的 AI 新創。
以下是具體步驟:
步驟 1:用「具體想法」取代「宏大願景」
「具體想法必須詳細到工程師可以直接實作。」這是 Andrew Ng 的第一法則。
舉例來說,不要說「用 AI 改善電子郵件生產力」(太模糊),而要說「建立 Gmail 整合外掛,用正確提示自動過濾和回覆郵件」(具體可執行)。
為什麼這如此關鍵?Andrew Ng 解釋:「當你模糊時,幾乎總是對的。但當你具體時,可能對也可能錯 - 無論如何我們都能快速發現答案。」他的團隊會「堅定追求一個假設,直到數據告訴我們錯了,然後立即轉向追求完全不同的具體想法。」
步驟 2:善用 AI 編碼助手打造「20 個原型」策略
這是大多數人誤解的地方:AI 編碼助手不只是讓你寫程式快一點而已。
Andrew Ng 揭露了驚人數據:「撰寫生產級程式碼時,我們可能快 30-50%。但建立快速原型時,我們輕鬆快了 10 倍,甚至遠超過 10 倍。」原因包括:獨立原型較少需要整合舊系統、可靠性和擴展性要求較低、甚至可以暫時忽略安全性(僅限本機測試)。
他的團隊現在會「系統性地建立 20 個原型來測試什麼有效」。程式碼不再是寶貴資產 -「我們上個月完全重建程式碼庫三次」。
步驟 3:掌握「咖啡店測試法」快速迭代
這是通往成功的最後一哩路:建立快速獲取反饋的系統。
Andrew Ng 分享了他的秘密武器:「學會在咖啡店、酒店大廳等高人流地點,很有禮貌地抓住陌生人,請他們看看你在做什麼。」他發現「咖啡店裡很多人在工作,但很多人其實不想工作,給他們分心的藉口,他們會很樂意幫忙。」
他的團隊使用這個反饋策略階梯:
- 專家直覺(最快)
- 3 位朋友反饋
- 3-10 位陌生人反饋
- 100 位測試者
- A/B 測試(最慢但最準確)
關鍵洞察:「不要只用 A/B 測試結果選擇產品 A 或 B。要仔細分析數據來磨練直覺,提升用第一種策略(專家直覺)做出高品質決策的能力。」
額外收穫:為什麼「每個人都該學編碼」
Andrew Ng 對近期「別學編碼,AI 會取代一切」的建議感到憤怒:「我認為這是有史以來最糟糕的職業建議。」
他的論點很有力:從打孔卡到鍵盤、從組合語言到高階語言,每次編碼變簡單,學的人都變多而非變少。現在他的 CFO、招聘主管、前台人員都會編碼,「我看到他們所有人在各自的工作上都表現得更好。」
為什麼?「未來最重要的技能之一是能夠告訴電腦你到底要什麼,讓它為你做事。」
最後的啟示
當被問到如何在「任何東西都可能一天內被顛覆」的世界中競爭時,Andrew Ng 的回答出奇簡單:
「我最擔心的第一件事是:你是否在打造用戶真正喜愛的產品?」
他觀察到一個關鍵現象:「此時此刻,機會的數量(可以做但還沒人做的事)似乎遠大於有技能去實現它們的人數。」
這對你意味著什麼?如果你能掌握具體想法、快速原型、即時反饋這三個要素,你就能在 AI 應用層的廣闊白色空間中,以 10 倍速打造下一個成功新創。
別再等待「完美時機」或「革命性技術」。按照 Andrew Ng 的方法,現在就開始快速建造、測試、迭代。
記住他的忠告:「專注於打造人們想要、人們喜愛的產品。然後再解決其他問題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