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在傳統產業用 AI 勝出:3 條商業化路徑與你必須追蹤的 5 個指標

如何在傳統產業用 AI 勝出:3 條商業化路徑與你必須追蹤的 5 個指標

在 Y Combinator 的 Office Hours 中,資深創投導師針對創業者在把 AI 帶入傳統產業時最核心的兩個問題下了最直接的分析:你賣給誰?你如何獲得他們的注意?本篇深度分析整理該場談話的實務建議、具體數據與多個真實案例(包括從創業公司如何選擇路徑、如何量化自動化進程、到市場切入與招募時機),提供希望在 legacy industry 用 AI 商業化的創辦人一套可操作的決策框架。

講者歸納了三種常見路徑,並分析各自優劣:

1) 做 AI 軟體賣給業內人士(最常見)
- 作法:找出「對會計師最有價值,且能在頭幾個月內實作」的子任務,做一個專精的產品並銷售給會計事務所。
- 優點:專注單一高價值功能,早期可驗證獲利模型。
- 條件:所做功能必須對客戶「夠值」,才會購買。

2) 創立自家全功能事務所(full-stack)
- 作法:自建會計事務所,內部逐步把工作自動化。
- 優點:直接掌握客戶與工作流程,可迭代產品。
- 風險:需處理稅務、帳務結算等繁雜流程,初期人工工作負擔大,須有人力(會計)在內部。
- 關鍵指標:「自動化率(percent of work automated)」—這個數字應隨時間上升。

3) 收購既有事務所再導入 AI
- 作法:買下已有客戶群的公司,再把 AI 引入流程。
- 優點:客戶已在手、可直接執行。
- 缺點:文化改造難度大;公司越大,改變越難做到。講者表示這種策略少見。

結論:多數 YC 投資組合傾向第一種;第二種次之;第三種較少人嘗試。

追蹤自動化率的衡量與失敗模式

重點提醒創辦人兩個常見風險:

  • 量化目標要明確:若你走第二條路(自建事務所),應持續追蹤「自動化比率」,並把它當成核心指標而非只看營收。講者說:「作為一位軟體創辦人,你能看整個工作的流程,判斷哪些工作最容易立刻被自動化。」

  • 常見失敗場景:「你只自動化 20% 的工作,80% 仍然人工;接著你開始快速擴張營收與人力(例如從幾人到二十人、三十人),結果只是一個『有人力主導的事務所』搭配一些軟體,而非真正的自動化公司。」(原文示例:20% vs 80%)

為避免此陷阱,講者提供兩個實務做法:
1) 設定團隊組成的最低技術比(講者回憶數字大約「30%」技術人員),避免技術比率被稀釋,確保團隊能持續推進自動化。
2) 建立強制條件(forcing function):限制會計人員數量,迫使公司依賴 AI 來擴張產能,或在公司內公開顯示自動化率指標,建立文化導向。

講者曾說:「我如果是 SaaS 投資人,我更在乎自動化率的軌跡,而不是營收總額。」

市場切入:先打中市(mid-market)還是直衝大企業?

當資本與時間有限、投資者期待快速成長時,應如何取捨市場層級?

  • 核心原則:早期最重要的是「學習速度(pace of learning)」。選擇能讓你更快學到客戶需求、痛點與產品適配性的市場,比追求高單價但長銷售週期的大企業來得更有利。
  • 可行策略:從「有問題且規模最小能具備該問題」的客戶開始(也就是「能真正需要你解決問題的最小公司規模」),或把解決方案大幅縮小成只有 1–2 個使用者能用的窄產品來縮短銷售週期。
  • 例外:若問題本身只出現在大型企業(enterprise-only problem),則必須直接切入大企業,因為小公司根本沒有此痛點。

此外,把「找對決策者與被賦權的人」列為首要篩選條件:即使在中市找到願意快速採購的人,速度也可能很快;但若接觸的是不具決策權或動機的買家,無論市場大小都會拖慢學習與成長。

AI SDR(銷售機器人)與自動化招募的真正效力

關於是否用 AI 取代成長、銷售或 SDR 職能,講者提出明確立場:

  • 「我對 AI 銷售軟體很看好,但 AI SDR 在已存在可運作的銷售流程時才效果最好。若創辦人把 AI 當最後一搏、想用它來替代尚未解決的『如何賣產品』問題,通常無效。」(直譯自原文)

  • 核心是:創辦人必須先找出「誰是買家」與「如何吸引買家」這兩個魔術公式,當這兩者已被摸索清楚時,AI 可以很有效率地放大銷售(scale)。否則,AI 只是做大量沒用功的複製(大量 churn)。

  • 與聘請第一位業務的傳統建議一致:過早招業務常是錯誤,這個時機點在 AI 角色上更為放大。創辦人應親自學習 SDR/行銷/業務工作內容,再考慮用 AI 或人來複製這些流程。

在大模型升級(例如 GPT-5)前應該「積極花錢」還是「等模型」?

面對模型躍進與不確定性,講者給出實務判斷:

  • 先問自己:我做的東西在新一代模型出現後會變成「完全不必要」?還是「會變得更好」?
  • 若屬於後者(模型將讓產品更好),那就應當現在投入:透過開發你會學到大量產品與市場知識,當新模型可用時,你能「plug-and-play」大幅提升產品。講者說:「你可能會多花一些成本,但學習價值值得。」
  • 曾有實例(如某些 cogen 工具與 internal tools)在新模型推出後從幾乎不可用變得極其有效,因此先做能贏得學習經驗。

何時應該 Pivot(轉向)?有些「有些許成績但不夠好」的情況怎麼處理?

Pivot 是創業中最艱難的情境之一,講者總結了幾個實務指標與心態:

  • 三種情境:明顯成功(不換)、完全失敗(必換)、有些成績但不夠強(最難判斷)。
  • 成功的 Pivot 範例:某公司(從 Mandible 到 Firecall)在原產品已有「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dollars ARR」時,發現自己為解決內部問題而開發的 crawler 功能,其實是市場普遍需求的核心,最後把那個 component 變成核心產品並快速成長。關鍵不是瞬間跳換,而是「逐步實驗、把組件驗證後加速轉換」。
  • 決策依據不是單一公式,而是「由大量用戶對話與客服反饋產生的深度信念(conviction)」。講者說:「pivot 是一個過程,需要能量(你必須有繼續戰鬥的體力)與多個替代想法來測試,而不是把唯一想法直接扔掉就放棄。」

另外,當團隊對產品的信念消失、或你發現雖然營收還在但用戶並不真正「重度依賴」產品(如只當作可有可無的工具),那是轉向的強烈信號。

技術難題:遇到無法短期解決的技術門檻應堅持還是縮小範圍?

講者觀點直接而鼓勵性:

  • 技術難題往往是好事:「如果技術很難,別人不會嘗試,若你有能力解它,這通常是最有價值的點。」他以醫藥微工廠(microfactories)為例,雖然面臨技術與法規重重挑戰,但若成功會改變世界。
  • 若技術上需數月才能達標,實務做法是「削減範圍、做可行的最小版本(MVP)」或先用第三方解法把產品包裝起來賣:例如早期做 Real-Time Bidding(RTB)平台的公司,先用第三方有 API 的廠商做前端介面與商業化,後來再把核心技術自建起來。Optimizely 的例子也顯示:先做「只給創辦人自己用的最簡陋工具」(bookmarklet),取得客戶與現金流後再迭代公版產品。
  • 警告:不要把「技術需要時間」當藉口而不去與客戶溝通;即便產品尚不完善,也應大量跟用戶對話。

何時開始招人?招人數量與類型的判準

常見迷思是把「開始招人」當成成功指標,講者反駁並提供具體判準:

  • 最直觀的信號是:事情已忙到你「排不出時間做面試」或「某個特定環節要崩潰」— 這時候就是開始面試與公開徵才的時機,但不要等到完全崩潰才開始,因為招募需要時間(通常需數月)。
  • 招人不是成長指標:招聘不是成功的代表,而是為了避免公司因工作量而毀掉運作。很多創辦人在尚未確認 product–market fit 前就過早擴編,反而拖慢速度。
  • 「機會式招聘(opportunistic hires)」是例外:當你身邊來了那個「最強人選/最信任的人」且他剛好可用,這種招募是值得的。相反地,若只是因為「看似不錯」但非頂尖的人才,就不建議草率聘用。

企業 SaaS 要不要開源?利弊與條件

對於是否把企業級 SaaS 開源,講者提供實務脈絡化的判斷:

  • 開源最常見於開發者工具(dev tools),原因是開發者看重可檢視程式碼與自我託管的能力。
  • 企業情境下,開源可作為「建立信任和縮短採購週期」的工具,尤其在對隱私/合規有高度顧慮的領域。例如有人做開源電子病歷(EHR),開源不是為了打造龐大社群,而是讓大型買家更願意採用,甚至縮短一年級的銷售時間。講者指出:「知道你可以查看或自託管的能力本身就能帶來信任。」
  • 代價:自託管與開源會帶來明確成本,通常需要收取較高的價格以彌補支持與部署成本。隨著 AI 時代,客戶越來越要求「不要把機密數據寄給陌生的雲端」,因此自託管/開源的需求在 AI 領域更加常見。

結語 — 實務優先且以學習速度為中心

總結談話中的核心思維與可操作結論:

  • 早期要回答的兩個核心問題永遠是:「我在賣給誰?」與「如何獲得他們的注意?」(講者直接說:「Two of the really hard questions you have to answer as a founder when you're getting started are who am I selling to and how do I get their attention?」)
  • 對於把 AI 帶入傳統產業的創業者,三條商業路徑(賣軟體 / 自建服務 / 收購導入)各有利弊;選擇時以你能最快獲得學習與驗證的路徑為優先。
  • 設定並公開關鍵指標(如自動化率、技術人員比率等)可以成為文化與執行的強制力;不要只看營收,投資人與長期成長更看重能否以軟體實際替代人力的軌跡。
  • 在招募與使用 AI 工具時,先把銷售機制與客戶驗證做好再放大(無論是 AI SDR 還是真人業務),否則會浪費資源。
  • 面對技術困難,若你具備能力與耐性,那通常代表高門檻也是高價值;但務必用「削減範圍、先做最簡版本、並持續訪談客戶」的策略來降低風險。

參考資料(原始影片)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nGLmpKi-jRU

Read more

如何在45分鐘內做出能抓住注意力的爆款短片?Roberto Nixon 的完整流程與工作室成本揭密

如何在45分鐘內做出能抓住注意力的爆款短片?Roberto Nixon 的完整流程與工作室成本揭密

在這集令人起雞皮疙瘩的節目中,短片創作者 Roberto Nixon 首度完整揭露他的製作流程:從靈感、逐字稿、錄製到後製暨發布的每一道細節。他是網路上少數能穩定拿到「數百萬追蹤、數以億計觀看」的短形式創作者之一,此次示範不只分享工具與技術,更揭示速度與節奏如何成為他製作「高點閱、易擴散」內容的核心競爭力。本文依循訪談內容重組,並補充必要背景說明,呈現可實作、可複製的完整操作指南與關鍵數據。 Roberto 明確指出:「短形式影片是互聯網的 bread and butter,是所有注意力的 top of funnel。」他認為短片的價值不只是資訊傳遞,而是「以極高速度捕捉注意力,並把觀眾導向更深的學習或行動」。他在訪談中強調三個製作目標的順序與重要性: - 「Capture attention」:前2秒的視覺與口語鉤子至關重要。 - 「Maintain attention」:以衝突—解決的段落設計持續牽引觀看。 - 「Reward attention」:提供實用、獨到的洞見以促成互動(

By andy

從焦慮到信任:一個月的授權噩夢,到一晚上用 Claude Code 搞定 API 串接的領悟

▋ 當初那個月,我幾乎快瘋了 說起來有點丟臉,但我得老實講——最開始串接 Facebook 和 Instagram 的發文功能時,我花了整整一個月。一個月啊,你聽起來可能覺得正常,但那一個月裡我經歷的心理狀態真的不太妙。 OAuth 授權流程、API 金鑰管理、權限設置、各種稀奇古怪的 Error Code……我每天都在官方文件和 Stack Overflow 之間切換,反覆測試、碰壁、修改參數、再碰壁。有幾次我真的坐在電腦前,盯著同一個 401 錯誤整整兩小時,想不出問題在哪裡。那種感覺很難形容,就是心裡知道「應該就快了」,但就是過不去那道檻。 問題是,不管我做再多功課,這個授權系統就像一個只會說 No 的門神,你得反覆調整每個參數,直到它願意放你進去。期間我甚至懷疑過自己是不是不適合做技術工作。 ▋ Performance API 串接時的震撼 然後這禮拜,

By andy
如何用 Sora 2 + n8n AI 代理,把影片成本降6倍、產量放大10倍?完整新手實作解析

如何用 Sora 2 + n8n AI 代理,把影片成本降6倍、產量放大10倍?完整新手實作解析

導言:Sora 2正席捲網路,能把文字、圖片、名人臉孔直接變成可上線的短影片。Nate Herk 在教學影片中示範如何把 Sora 2 與自動化工具 n8n(他稱為 NADN)串接,聲稱可以「取得10倍產出、更高品質、無浮水印,且透過 Key.ai 使用 Sora 2 比 OpenAI 直接呼叫便宜6倍」。本文將從連線設定、範例工作流程、提示工程到錯誤處理逐步解析,並以數據與引言突顯關鍵步驟,幫助你把這套系統從 Proof‑of‑Concept 做到可量產化。 * 關鍵數據:Key.ai 對 Sora 2 的收費為 1.5 美分/秒($0.

By andy

# 不會寫程式反而是優勢?為什麼Vibe Coding會是你最該投資的技能

我想跟你聊一件我最近才真正體悟的事:如果你想在未來持續提升生產力,你根本逃不掉要跟AI合作這個課題。但關鍵不是去學寫程式,反而是要學會跟AI「談戀愛」。 ▋ 你以為不會寫程式是限制,其實反而是超能力 老實說,剛開始聽到Vibe Coding這個概念時,我也有點懷疑。不會寫程式的人用AI協作?聽起來好像哪裡怪怪的。但仔細想想才發現,這恰好是我之前完全想反了的地方。 很多人問我:「欸,如果我不會寫程式,怎麼能跟AI Code一起工作?」我現在的答案是:正因為你不會寫程式,你才更有資格來做這件事。為什麼?因為你能深刻理解那些使用者痛點。你知道什麼叫「這件事很麻煩」,你知道什麼叫「其實我們需要的是這個」。而一個只會寫程式的人,有時候反而被自己的技術思維限制了,看不到使用者真正想要什麼。 你不會寫程式,所以你能在跟AI的來回對話中,一次次指出「不對,我要的是這樣」、「這邊可以再調整」。你用自己的直覺和需求不斷修正,而AI則用它的執行力去實現。這兩種優勢的結合,才是真正的超能力。 ▋ AI的能力再強,也需要一個懂它的人 這裡有個前提要弄清楚:不是隨便用任何AI都行。你得選一

By and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