Vibe Coding 是我最值得押注的未來技能——不會寫程式反而是你的優勢

我決定要好好談一次關於 Vibe Coding 這件事。不是因為它有多新潮或多高級,而是因為我最近才真正感受到——如果你想在未來維持生產力,這可能是你該認真投資的東西。

▋ 為什麼不是學會寫程式,而是學會跟 AI「共舞」

說實話,當我第一次聽到「Vibe Coding」這個詞時,我有點困惑。這不是什麼革命性的技術,不是新的程式語言,也不是什麼複雜的工程概念。但後來我才明白——它的重點根本不是程式本身。

Vibe Coding 的核心其實是:學會跟 AI 協作。不是用 AI 來做什麼,而是真正地跟它一起工作。這意味著你要選一個 AI,可能是 Claude、ChatGPT、Gemini,或任何你覺得溝通順暢的那一個。然後你就開始——一次又一次地跟它互動,慢慢摸透它的脾氣。

就像跟任何人共事一樣。你會學到它擅長什麼、它的盲點在哪、怎麼問它才能得到最好的回答。你開始培養默契。這是需要時間的。不可能一上來就完美配合。

▋ 你不會寫程式,其實是最大的資產

這裡我要說一件違反直覺的事。很多人聽到 AI 可以寫程式,第一反應是「那我也應該學會寫程式」。但我覺得這想法反了。

正因為你不會寫程式,你反而更清楚使用者真正的痛點是什麼。你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功能,但不會被程式的細節綁住。你能夠用最樸素的方式描述問題,這其實讓 AI 更容易理解你的真實需求。

在一來一往中,奇妙的事情發生了:你帶著對問題本身的直覺理解,AI 帶著強大的執行能力。你不是在學 AI 怎麼想,而是在教 AI 你怎麼想。然後它把你的想法轉化成現實。這才是真正的威力所在。

你的優點跟 AI 的優點,在這個過程中慢慢融合。這不是被 AI 取代,而是變成了一種新的工作方式。

▋ 關於安全性和能力的疑慮——時間會解決

我知道有人會擔心:AI 會不會出錯?它是否真的理解我的需求?這個模型聰不聰明?資料安全嗎?

這些都是合理的問題。但坦白說,這些問題大多會隨著時間被解決。模型會變更聰明,安全機制會越來越完善。這些是技術層面的事情,會慢慢改進。

但有一件事是不會自動解決的——你跟 AI 之間的默契。這只能靠時間培養。就像談戀愛一樣,再強大的人如果不磨合,也不會有好的關係。

所以我的建議是:從小的專案開始。不要一上來就想做大事。找一個小問題,試著用 Vibe Coding 的方式去解決它。在這個過程中,你們彼此建立信任。每一次的互動,你都在教 AI 如何更好地為你工作,AI 也在教你如何更精確地表達需求。

慢慢往上走。從簡單到複雜。

▋ 我在 Vibe Coding 中發現的那份寧靜

我要跟你說一個我最近才感受到的事情。

我的腦子裡一直有很多奔放的想法——某個功能、某個應用、某個問題的解決方案。有時候這些想法很興奮,有時候它們只是在腦子裡亂飛,無處可去。那種感覺滿挫折的,因為你知道有什麼東西值得被做出來,但你沒有能力把它變成真實。

然後 Vibe Coding 改變了這件事。

我現在可以把這些想法直接告訴 Claude。用最自然的方式描述我想要什麼。然後我就坐在那裡,喝著咖啡,看著 Claude Code 一行一行地把我的想法變成實際可以運行的程式。不是看著電腦做無聊的事,而是看著你的想法從虛無變成有形的、可以互動的、有生命的東西。

這是一種奇特的滿足感。也許這就是未來工作的樣子——不是孤獨地坐在鍵盤前打字,而是在一種協作中,看著你的想像力慢慢成形。

▋ 這就是我想邀請你試試的理由

我不是在鼓吹什麼新時代的烏托邦。Vibe Coding 也不是什麼銀彈。但我真的相信,如果你想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保持生產力和創意,這是一個值得投資的東西。

不是因為它很高級,而是因為它很實用。不是因為它會改變世界,而是因為它可能改變你和工作的關係。

我後面還會分享一些 Vibe Coding 的小技巧和模式。但在那之前,我只想說:如果你還沒開始和某個 AI 建立這種「氛圍」上的協作,不妨試試。慢慢開始,小專案起手。

然後有一天,你也許會像我一樣,在某個午後,看著你的 AI 夥伴幫你執行一個想法時,心想:嗯,人生好像變有趣了一點。

Read more

如何在傳統產業用 AI 勝出:3 條商業化路徑與你必須追蹤的 5 個指標

如何在傳統產業用 AI 勝出:3 條商業化路徑與你必須追蹤的 5 個指標

在 Y Combinator 的 Office Hours 中,資深創投導師針對創業者在把 AI 帶入傳統產業時最核心的兩個問題下了最直接的分析:你賣給誰?你如何獲得他們的注意?本篇深度分析整理該場談話的實務建議、具體數據與多個真實案例(包括從創業公司如何選擇路徑、如何量化自動化進程、到市場切入與招募時機),提供希望在 legacy industry 用 AI 商業化的創辦人一套可操作的決策框架。 講者歸納了三種常見路徑,並分析各自優劣: 1) 做 AI 軟體賣給業內人士(最常見) - 作法:找出「對會計師最有價值,且能在頭幾個月內實作」的子任務,做一個專精的產品並銷售給會計事務所。 - 優點:專注單一高價值功能,早期可驗證獲利模型。 - 條件:所做功能必須對客戶「夠值」,才會購買。 2) 創立自家全功能事務所(full-stack) -

By andy
如何在45分鐘內做出能抓住注意力的爆款短片?Roberto Nixon 的完整流程與工作室成本揭密

如何在45分鐘內做出能抓住注意力的爆款短片?Roberto Nixon 的完整流程與工作室成本揭密

在這集令人起雞皮疙瘩的節目中,短片創作者 Roberto Nixon 首度完整揭露他的製作流程:從靈感、逐字稿、錄製到後製暨發布的每一道細節。他是網路上少數能穩定拿到「數百萬追蹤、數以億計觀看」的短形式創作者之一,此次示範不只分享工具與技術,更揭示速度與節奏如何成為他製作「高點閱、易擴散」內容的核心競爭力。本文依循訪談內容重組,並補充必要背景說明,呈現可實作、可複製的完整操作指南與關鍵數據。 Roberto 明確指出:「短形式影片是互聯網的 bread and butter,是所有注意力的 top of funnel。」他認為短片的價值不只是資訊傳遞,而是「以極高速度捕捉注意力,並把觀眾導向更深的學習或行動」。他在訪談中強調三個製作目標的順序與重要性: - 「Capture attention」:前2秒的視覺與口語鉤子至關重要。 - 「Maintain attention」:以衝突—解決的段落設計持續牽引觀看。 - 「Reward attention」:提供實用、獨到的洞見以促成互動(

By andy

從焦慮到信任:一個月的授權噩夢,到一晚上用 Claude Code 搞定 API 串接的領悟

▋ 當初那個月,我幾乎快瘋了 說起來有點丟臉,但我得老實講——最開始串接 Facebook 和 Instagram 的發文功能時,我花了整整一個月。一個月啊,你聽起來可能覺得正常,但那一個月裡我經歷的心理狀態真的不太妙。 OAuth 授權流程、API 金鑰管理、權限設置、各種稀奇古怪的 Error Code……我每天都在官方文件和 Stack Overflow 之間切換,反覆測試、碰壁、修改參數、再碰壁。有幾次我真的坐在電腦前,盯著同一個 401 錯誤整整兩小時,想不出問題在哪裡。那種感覺很難形容,就是心裡知道「應該就快了」,但就是過不去那道檻。 問題是,不管我做再多功課,這個授權系統就像一個只會說 No 的門神,你得反覆調整每個參數,直到它願意放你進去。期間我甚至懷疑過自己是不是不適合做技術工作。 ▋ Performance API 串接時的震撼 然後這禮拜,

By andy
如何用 Sora 2 + n8n AI 代理,把影片成本降6倍、產量放大10倍?完整新手實作解析

如何用 Sora 2 + n8n AI 代理,把影片成本降6倍、產量放大10倍?完整新手實作解析

導言:Sora 2正席捲網路,能把文字、圖片、名人臉孔直接變成可上線的短影片。Nate Herk 在教學影片中示範如何把 Sora 2 與自動化工具 n8n(他稱為 NADN)串接,聲稱可以「取得10倍產出、更高品質、無浮水印,且透過 Key.ai 使用 Sora 2 比 OpenAI 直接呼叫便宜6倍」。本文將從連線設定、範例工作流程、提示工程到錯誤處理逐步解析,並以數據與引言突顯關鍵步驟,幫助你把這套系統從 Proof‑of‑Concept 做到可量產化。 * 關鍵數據:Key.ai 對 Sora 2 的收費為 1.5 美分/秒($0.

By andy